07μM)和化合物1-61(IC50:0 47μM)具有较强的P13Ka抑制活性。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而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

07μM)和化合物1-61(IC50:0.47μM)具有较强的P13Ka抑制活性。 在上述实验基础上,进而利用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方法,通过Catalyst软件包构建了P13Kα的药效团模型Hypol,并对数据库进行虚拟筛选。根据筛选得到的高活性吗啉喹喔啉类化合物WR01(2-30)的结构特征,结合生物电子等排和类似物设计等方法,进一步设计合成了93个2-脂环胺取代的喹喔啉类化合物。体外细胞抗肿瘤活性测试的结果表明,大部分化合物显示了优于阳性对照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构效关系研究表明喹喔啉2位不同的脂环胺片段对活性有不同影响:吡咯烷和氢化异喹啉环取代时活性较差、吗啉环取代时活性较好、羟基哌啶和各种哌嗪环取代时活性最好,达纳摩尔级。PI3Kα抑制实验表明,羟基哌啶喹喔啉类化合物(如2-72,IC50:0.077μM;2-75,IC50:0.025μM)和各种哌嗪喹喔啉类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PI3Ka抑制活性,以上结果和药效团Hypol预测的活性基本一致,验证了Hypol的可靠性。Akt蛋白磷酸化抑制实验表明,化合物2-75显示了明显的Akt蛋白磷酸化抑制作用,再次证明了该化合物是通过作用于PI3K信号通路而发挥其抗肿瘤活性的。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2-75是有潜力的P13Kα中制剂。

此外,本文根据文献报道的2-苯基-4-吗啉基喹唑啉类PI3K抑制剂,利用拼合原理,通过在吗啉喹唑啉母核的6位引入芳亚甲胺侧链、芳磺酰胺基侧链、吡咯烷二酮氨基侧链和马来酰亚胺基侧链共设计合成了五类49个结构新颖的吗啉喹唑啉类衍生物。体外抗肿瘤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喹唑啉2位苯基的存在有利于抗肿瘤活性的提高;芳磺酰胺基侧链取代的化合物活性好于芳亚甲胺侧链取代的化合物;吡咯烷二酮氨基侧链取代的化合物活性中等;具有马来酰亚胺基侧链的化合物显示了良好的细胞增殖抑制活性(如化合物3-68和3-69)。该研究为喹唑啉类抗肿瘤药物的开发提供了新的思路。
目的:

1.研究无血清培养法和免疫磁珠分选法用于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的分离培养,探讨两者作为分选方法的可行性。 点击此处 获悉更多 2.研究Nanog在人骨肉瘤及其类肿瘤干细胞的中的表达及意义。 3.研究LY294002对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抑制增殖作用可能的机制。 4.研究LY294002对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诱导凋亡作用可能的机制。 方法: 1.无血清培养法分离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免疫磁珠分选CD133+CD44+人骨肉瘤细胞;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CD44和CD133的表达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骨肉瘤及其类肿瘤干细胞Nanog的表达并进行半定量分析。 2.实验分组:LY294002在培养基中的浓度分别为0μmol/L(对照组)、5μmol/L、15μmol/L和45μmol/L。 3.CCK-8法检测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在不同LY294002浓度下的增殖情况;碘化丙啶PI染色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在不同LY294002浓度下细胞周期的变化;蛋白印迹法法检测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在不同LY294002浓度下总AKT、磷酸化AKT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 4. Annexin V/PI双染法流式细胞术检测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在不同LY294002浓度下的凋亡情况;蛋白印迹法检测半胱天冬酶-3、活化型半胱天冬酶-3、半胱天冬酶-9、活化型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和β-肌动蛋白的表达情况。 结果: 1.采用无血清培养法可以从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分离出成“细胞球”生长的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采用免疫磁珠法可以从人骨肉瘤MG63细胞中分离出CD133+CD44+人骨肉瘤细胞,该细胞亦可在含表皮生长因子和成纤维生长因子的无血清培养基中形成“细胞球”;将上述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球传代于无血清培养基仍可形成相似的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球;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CD44和CD133均呈阳性表达;人骨肉瘤类肿瘤干细胞Nanog表达水平强于人骨肉瘤MG63细胞(P<0.01),增殖指数明显减低(P
在含氮天然产物和生物活性分子的结构改造中,将三氟甲基或含氟基团不对称地引入到亚甲胺基的α位已经成为研发新药的一个重要手段,改造后生物活性分子结构与活性关系的研究表明手性α-三氟甲基胺结构与药效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手性三氟甲基胺类化合物的合成已成为众多有机化学家和药物化学家的研究热点。本文通过发展四类α-三氟甲基胺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并利用这些方法设计与合成了4-三氟甲基取代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Ezetimibe类似物等含氟化合物。本论文由如下三个部分构成:

第一部分:含氟基团取代的手性p-氨基酮类化合物广泛的存在于生物活性分子中,同时是一类重要的合成砌块。利用叔丁基亚磺酰胺作为手性辅基,发展了一种用于制备光学纯的p-三氟甲基-p-芳基-p-氨基芳酮的高效方法。手性三氟甲基取代的叔丁基亚磺酰酮亚胺与烯醇锂盐发生Mannich型1,2-加成反应可以以优良的产率和良好的非对映选择性得到p-三氟甲基-p-芳基-p-氨基芳酮类化合物。然后,在酸性条件下脱去叔丁基亚磺酰基得到光学纯的p-三氟甲基-p-芳基-p-氨基芳酮,此类化合物可以进一步转化为三氟甲基取代的氮杂环丙烷类化合物。 第二部分:发展了一种路易斯酸催化区域可调控的α-氟烷基胺类化合物的不对称合成方法。在四氟化硼酸银的催化下,α-氟烷基取代的叔丁基亚磺酰醛亚胺能与共轭二烯醇硅醚酯的α位发生反应,以优良的产率和优异的非对映选择性得到具有两个新手性中心的加成产物;当用TMSOTf做催化剂,得到丫位加成产物。加成产物的手性辅基可在温和的酸性条件下脱除,且新手性中心的构型保持不变。位加成产物可以便利地转化为α-三氟甲基内酰胺类化合物。 selleck产品 第三部分:为发现活性更好的胆固醇吸收抑制剂,设计并合成了四个4-三氟甲基取代的Ezetimibe的类似物。合成的关键步骤包括利用分子内氢键和Evans辅基诱导对烯胺进行不对称氢化;在已构建三氟甲基的手性构型诱导下进行不对称亲核取代反应。采用Caco-2细胞为模型对4-三氟甲基取代Ezetimibe的类似物进行生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在得到的四个4-三氟甲基取代的Ezetimibe类似物的作用下,Caco-2细胞都能对胆固醇的吸收进行有效的抑制,其中化合物侧链有手性中心的N-4-氟苯基取代类似物活性与阳性药物Ezetimibe的活性接近。
背景:宫颈癌是妇科最常见的恶性肿瘤,是威胁女性生命的第二大恶性疾病,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已经成为重大的社会问题。全世界每年约45~50万新发病例,死亡20万例,其中约80%集中在发展中国家。我国是宫颈癌的高发病率国家之一,每年新增宫颈癌病例约13.

1±356 0)IU/L和(2 709 9±423 9)IU/L,SB216763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Caspase-3活性降低,

1±356.0)IU/L和(2 709.9±423.9)IU/L,SB216763干预组与模型组相比,Caspase-3活性降低,TUNEL方法检测肝细胞凋亡减少,并且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降低。结论在D-GalN/LPS诱导的小鼠急性肝衰竭中,抑制GSK-3β活性可能通过抑制肝细胞凋亡而改善肝损伤。因此,对信号分子GSK-3β活性进行干预有可能为急性肝衰竭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目的探讨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MAPK)通路在GSK-3β对于巨噬细胞活化过程中可能的作用。方法生长状态良好的RAW264.7细胞分为3组:对照组、脂多糖(LPS)组及GSK-3抑制剂SB216763干预组。在两个时间点(12 h、24 h),采用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GSK-3β、p-GSK-3βser9、MAPK(c-jun氨基端激酶、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p-38)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细胞上清中TNF-α的变化,RT-PCR检测细胞中5-LO mRNA变化,电镜下观察RAW264.7细胞形态变化。结果 LPS组与对照组比较,p-GSK-3βser9/GSK-3β比值降低,活性升高;MAPK INCB28060浓度 3条信号通路:磷酸化的c-jun氨基端激酶(JN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p38表达增多;TNF-α和5-LO mRNA表达增多(P
目的探讨氯胺酮抗抑郁作用的潜在分子机制,以及对抑郁大鼠缰核β钙/钙调素依赖蛋白激酶Ⅱ(βcalcium/calmolulin-dependent protein kinase typeⅡ,βCaMKⅡ)和谷氨酸受体1(glutamic acid receptor 1,GluR1)分子表达的影响。方法成年Wistar大鼠11只(正常组),Wistar-Kyoto(WKY)大鼠22只随机分为抑郁组和氯胺酮(Ket组)。Ket组给予氯胺酮10mg/kg腹腔注射,抑郁组和正常组则腹腔注射等容量的生理盐水,连续3天。第4天行糖水偏好试验,测定大鼠的糖水偏好程度。第5天行开场试验及强迫游泳试验,测定大鼠的行为。行为学试验结束后0.5h取大鼠脑组织,Western DNA PK inhibitor blot检测大鼠缰核βCaMKⅡ和GluR1的表达。结果抑郁组与正常组大鼠相比,糖水百分比降低,站立次数减少,强迫游泳不动时间显著增加,缰核βCaMKⅡ的表达水平升高(P<0.05);Ket组与抑郁组大鼠相比,糖水百分比升高,站立次数增加,强迫游泳不动时间缩短,缰核βCaMKⅡ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GluR1的表达无变化。结论氯胺酮具有快速的抗抑郁作用,其机制可能与缰核βCaMKⅡ的表达下调有关。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的发病机制虽未完全阐明,但研究显示与信号通路表达异常有关,如经典Wnt通路。在DLBCL发病机制的研究中观察到经典Wnt通路的重要下游因子β-catenin的表达和核内定位。同时证据显示经典Wnt通路不仅与DLBCL发病机制有关,还和DLBCL临床分期密切相关,经典Wnt通路通路有可能成为治疗DLBCL潜在的有用靶点。
Wnt信号通路,是软骨分化中重要而复杂的调节通路,是软骨细胞增殖分化及软骨功能维持的重要调节者之一。在过去的20年中,Wnt信号通路在软骨分化中的作用已被广泛阐明。Wnt蛋白作为Wnt通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软骨分化的各个环节,并与其他通路(NOTCH、Ihh等)有着密切联系,共同参与软骨分化的各个阶段。本综述将简要地介绍Wnt信号通路的机制及其作用,并集中近几年国内外的研究成果,更全面地阐明Wnt信号网络,为相关科研和临床应用提供最新的理论依据。
目的:评价脊髓糖原合成酶激酶3β(GSK-3β)信号通路在大鼠慢性吗啡耐受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Rho 抑制剂分子量 g,经枕骨大孔行鞘内置管。取鞘内置管成功的40只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n=8):生理盐水组(C组)、慢性吗啡耐受组(M组)、吗啡+GSK-3β抑制剂(SB216763)组(MS组)、GSK-3β抑制剂组(S组)和二甲基亚砜组(D组)。皮下注射吗啡10 mg/kg,每天2次,连续5 d,建立吗啡耐受模型。在第6天皮下注射吗啡前30 min MS组、S组和DMSO组分别鞘内注射SB216763(溶于10μl DMSO中)14 pmol、SB216763(溶于10μl DMSO中)14 pmol和DMSO 10μl。于皮下注射吗啡前1 d(基础值)、皮下注射吗啡后30 min第1、2、3、4和5天,第6天鞘内注射后1 h,测定大鼠甩尾潜伏期,以计算最大抗伤害效应百分比(MPAE)。鞘内注射4 h后取8只大鼠,处死后取脊髓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p-GSK-3β的表达水平。结果:与第1天比较,M组和MS组第4、5天MPAE明显降低(P<0.05);与C组比较,M组和MS组MPAE升高,M组脊髓GSK-3β表达没有变化,MS组脊髓p-GSK-3β表达上调(P<0.05),DMSO组和S组上述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M组比较,MS组MPAE升高,脊髓p-GSK-3β表达上调(P<0.

-34a在治疗肺癌继发耐药领域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力。
目的:MET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进展的驱动基因。多项MET通路抑制

-34a在治疗肺癌继发耐药领域可能存在一定的潜力。
目的:MET是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和进展的驱动基因。多项MET通路抑制剂处于临床试验中。进入临床试验受试者多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其可能的获益指标为MET表达阳性和MET基因扩增阳性。然而其尚无统一的评价标准。因此,更详细地了解晚期肺腺癌患者中,MET表达免疫组化检测和MET基因扩增拷贝数的分布,评估并探索阳性标准的确立是临床试验设计的基础。 方法:本试验包括98例局部晚期/晚期肺腺癌患者,确诊时即为Ⅲ-Ⅳ期或在治疗后发生转移,收集病历资料,中位随访时间32.5月。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检测MET表达,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比例计算免疫组化评分(范围0~300)。利用免疫组化评分中位数和MetMab临床试验标准(≥50%的细胞染色强度2+以上),评估MET表达阳性率。MET基因拷贝数由荧光原位杂交法(FISH)检测,根据Cappuzzo标准,克唑替尼临床实验标准评估,并探索新的评估标准。比较MET表达和扩增与各种临床病理资料的相关性,与EGFR基因突变和用药的相关性,互相之间的相关性,及与不良预后的相关性。 结果:中位MET免疫组化评分为193分(范围0~300,98例),MET表达阳性率50%。MetMab标准判断MET表达阳性率达69/98(70%)。两种MET阳性表达判断方法均与临床、病理、基因检测、治疗和生存期无关。89例患者获得MET

FISH检测结果,根据Cappuzzo标准阳性率6/89(6.7%),根据克唑替尼临床试验标准,2/89(2.2%)患者MET/CEP7>2.2,中等强度扩增。本实验还提出,修改的UCCC标准,即扩增阳性(MET/CEP7≥2, 确认细节 MET拷贝≥4)细胞数≥10%;簇状信号细胞数≥10%;MET/CEP7≥2,任意一条阳性即判断MET扩增阳性,此标准阳性率为15.7%。MET高拷贝数更多见于Ⅲ期(p=0.03),手术标本(p=0.033),无远处转移(p=0.038)患者,与总生存期无关。修改的UCCC标准判断的MET扩增与各种临床病理特点无关,而与EGFR

寻找更多 TKI的临床无获益(p=0.007)和不良预后(p=0.001)相关。MET免疫组化评分与MET平均拷贝数和MET/CEP7比值相关(Pearson检验系数0.210,p=0.048;0.225,p=0.034) 结论:在局部晚期/晚期肺腺癌患者中,两种方法判断MET表达阳性率高。但免疫组化中位值在不同人群中不够稳定,MetMab标准阳性率过高,可能纳入过多非获益的受试者。MET基因扩增中Cappuzzo标准和克唑替尼标准阳性率低,且评价标准单一。修改的UCCC标准在判断MET FISH扩增中,阳性率可,稳定性佳,与EGFR TKI治疗不获益和预后显著相关,有希望用于未来实验和临床研究中。但还需要更多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研究对此标准进行调整和验证。
背景:胃癌作为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也是全球癌症死亡的第二大原因。虽然在手术及化疗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进展期胃癌的预后仍然较差,其五年生存率也只接近20%。在过去的十年里,靶向治疗极大的改善了许多恶性肿瘤的预后,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然而在胃癌方面的进展却比较小。缺少与临床密切相关的动物模型是阻碍靶向药物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小鼠体外细胞成瘤模型数十年来一直被用作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研究的标准工具,但是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后的高失败率让我们开始怀疑这个传统的成瘤模型对药物的预测能力。经过长期的体外培养及筛选的细胞移植成瘤后,通常已经丢失了来源肿瘤组织的分子特征和肿瘤异质性,这也是其对临床药物反应预测能力较差的原因。相比较体外细胞成瘤模型,病人组织来源肿瘤裸鼠移植瘤模型(patient derived tumor xenograft,

PDTX)能很好的保持来源病人肿瘤组织在组织病理、遗传及表型方面的特征,因而能较好的预测药物的反应性。近年来,大量PDTX模型在各种肿瘤中被建立起来,包括肺癌、结直肠癌、乳腺癌、胰腺癌及胃癌等。PDTX模型目前逐渐成为研究肿瘤生物学及评价抗肿瘤药物的有效工具。 曲妥珠单抗被批准用于治疗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阳性的胃癌开启了胃癌靶向治疗的时代。其后至今却只有雷莫芦单抗(ramucirumab)和阿帕替尼(apatinib)两个抗血管药物被批准用于晚期胃癌的二线治疗,但是目前胃癌靶向治疗对总生存率的提高仍然是有限的。因此研发新的药物,尤其是靶向药物,对胃癌治疗尤为重要。近年来,较多的研究集中在了受体络氨酸家族(RTK)成员上,这其中就包括了肝细胞生长因子受体(cMet)、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Gbroblast PHA-665752细胞系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FGFR2)、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等。目前许多研究正在探索相关通路抑制剂在胃癌中的抗肿瘤作用。胃癌PDTX模型可以作为筛选这些潜在靶向药物的理想平台,从而为进一步的临床试验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第一部分: 背景:靶向治疗正在成为胃癌新的治疗选择之一。PDTX模型能很好的保持来源肿瘤组织的特征,为临床前药物疗效评估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工具。本研究旨在建立胃癌PDTX模型,并探索针对IER2, cMet和FGFR2的靶向治疗,为临床进一步药效试验提供数据支持。 方法:从32例胃癌病人获取胃癌组织移植入免疫缺陷小鼠中。利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和荧光原位杂交(FISH)评估一组胃癌病人HER2, cMet和FGFR2蛋白表达水平和基因扩增情况。最后,在PDTX模型中评价靶向药物的抗肿瘤作用。 结果:9个能传代的胃癌PDTX模型被成功的建立起来。在检测的163例胃癌患者中分别有17(10.4%),32(19.6%)和6(3.7%)例出现HER2. cMet和FGFR2的分子改变,而在32例移植瘤供体中则分别为4(12.5%),8(25.0%)和1(3.